混沄之往
郝建涛个展
2014.10.11 - 11.06

□ 郝建涛的绘画

郝建涛的绘画看起来就像是古画或当代临摹做旧的中国画,这些“图像”以丙烯或者综合材料绘制在布面上,似乎是在进行一种借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绘画种类切换——这样的实践在2010年以后的新“传统热”中被急剧而充分地功利化。不过,当我们在看到郝建涛绘画的第一眼时,作品就即刻阻断了这种印象的产生:无论是断桥、硕大的手掌、交叠的混沌空间,还是刺激的人体解剖图,都时刻在提醒人们,这不是模仿和传统转换。

郝建涛想画的,是一张“崭新”的画。当我们在看待一张当代做旧的中国画时,它通常被认为是一张古画的替代品,“时间”因此倒置。在郝建涛的绘画中,观众也很容易获得这种时间倒置的感受,但在产生这种感受的同时,上述异样的图像和构图又会将人们的视点拉回到“此时此刻”——这不是一件古画或古画的替代品,它就是一张全新的绘画。在这种时间概念的冲突矛盾中,后现代式的时间观被强调出来,就像我们看到一座被当代材料和建筑手段改造的中世纪建筑一样,它既是过去,也是现在,“时间”是错位和混乱的。

郝建涛绘画中这种特质不仅表现在“时间”上,同时也鲜明地体现在“空间”上。他在一些作品中将几乎同时代的、不同区域和文化的艺术形象组合或叠加在一起,譬如陈洪绶和达芬奇。在这样的例子中,空间的“混乱”也伴随着惯性“认知”的混乱——在我们的通常感觉中,文艺复兴是一个比明末清初远为久远的时代,但那并不是事实。我想,在郝建涛绘画实践时空关系的错位背后,可能隐藏着关于“历史”的态度。

郝建涛对石窟、壁画、古代卷轴画怀有深深的兴趣,因此,他在QMK创作中保留了时间和空间的痕迹,这些痕迹以一种碎片化的方式显现出来,让我们觉得似是而非。这就是历史的尘埃,对于当代人而言,它们都是“知识”,但艺术只需要“知识”?显然不是,在郝建涛的绘画中,“经验”即是以上述的异样图像符号的组合方式显现出来。桥是一个连接彼此的通道,但断桥,应和着关于历史错位的视觉呈现,这也是我们身处这个互联网络世界中最切身的体会之一。巨大的手掌与传统和我们对传统的理解,拒斥、阻隔、召唤,或许每一个的感受都不一样,但艺术家在作品中呈现出了他自己的体会。

因此,郝建涛的绘画最终建构出一个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主体与客体、知识与经验的对话场域和机制。

盛葳
2014秋于京
分享到: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