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的兴趣点在于映像,这可能是非常视觉的,因为它是光泽的质感与物像的反射,我把这种物理质感想象为非常冷静以及脆弱的象征物,所以在最开始我做这些作品的时候,理由都建立在一个非常简单与直接的层面上,虽然每个作品仍包含有不同的想法以及在作品中等待与不做抉择是如何被描述的,对个体与二者关系的想象行为描绘如何联系到某些境况,但我意识到实际上我被另外一个东西所吸引-映像,可能很大程度上是他的空间属性,或者说是未知空间的属性。如果把镜子表现为一种反射,我想是一种空间或者图像的复制,而金属呈现反射,像是从另外一个空间延伸过来的信息,像一个数据,他在我的想象中具有无限的距离感。
也许是这种未知性与距离感的真实,使得我有更大的兴趣以及想法,才开始了一系列的作品,开始的时候我尝试过去制作一些简单的模型,然后以绘画记录了一些成品,后来的作品中通常人物作为主体,也有一些一客观物体作为主体,映像材质作为图像第二自然中的空间载体,去描绘一种关系的想象行为,这些行为多半含有表演性或者在展示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向。这种行为在图像中被再次反射,仿佛是一种紧张感和现场被再次强调,以及可能随时发生变化的瞬间会打破这一严谨的表演。
后来在映像当中,我不断的接触到反射这个词汇,他与观看正好是相对的,在某一种程度来说,特别是以人作为主体,反射虽然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但它依赖在物像之间的关系才使得它有可能被呈现,而当人作为主体时,人的观看视觉使得这种关系得以被确认以及感知,所以映像使得我们能看到自己,确认自己的图像,不然我们是无法完成这一动作的,因为人的眼睛只能看到眼前客观的事物与物像,我们无法直接看到自身,我们只能通过镜子,相机,摄像,具有反射属性的材料等,通过图像的反射、映像,间接的看到自己,间接也意味着不完全的真实感,同时也是主动与被动的博弈。在此我想到了拉康提到的一个比喻莫比亚斯带结构,“主体以对象越过自身但主体与对象又绝不相交融而得到自证”对此齐泽克也将其称为 “这是一个实体刻在莫比亚斯带的两面。在这个结构中主体与对象永远不可能‘相遇’, 它们所处的位置相同,但却是在莫比亚斯带相对立的两面。”我想我并没有能力去展开这个比喻,但吸引我的是这个直接与间接的关系确认以及感知,和主体与对象‘相遇’的真实性,我把这种行为想象为一个‘猎场’,在此并不是原始意义上对的动物追捕场所,而是更广义的主体对客体信息的猎取,当我们观看客观事物的时候,我们通过眼睛、大脑对周围信息做出确认和判断,从主体的角度来说这是直接的,这些信息在普遍意义上成为了我们的‘猎物’,映像使得这一信息被反复确认,而困难的是,当我们在辅助设备上间接的观看到自己,这两者同时存在,即自身成为‘猎者’的同时也被动的成为了自身的‘猎物’,在这个假想中,我把自身想象为是主体最难理解与捕获的猎物,同时这也是这场游戏中的一种非现实的欲望对象,而这一点在映像的对面即像一个永不熄灭的光在吸引着主体,同时也像一个不可抵达的虚无和空白。
梁浩 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