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丛文
-引子-
偶尔想到乖乖来到我们家的日子,就会忍不住觉得“当初要是养只狗就好了”。只是当时,总觉得养只狗会平添许多的麻烦,于是也就作罢了。没曾想到,一只鸭子的麻烦,甚至不能用“许多”来形容。例如,他学不会在合适的地方上厕所,所以当他还是一只“室内鸭”的时候,我常常要拿着拖把跟在他的后面;他也不会玩“小把戏”,比如把球捡回来之类的;当然也不会大方地和客人打招呼,经常同那些想要摸他的人保持2米以上的距离,并且拒绝摆姿势拍照。最遗憾的是,虽然有些性格好的鸭子会很喜欢人的拥抱,但乖乖不在此类,他痛恨被抱着。
我很清楚,有些东西是我的乖乖永远都学不会的,但是他依然是我心爱的宠物,我永远不会用一只狗的标准来要求一只鸭子。既然造物主将它们造得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也学着用不同的眼光来欣赏他的创造。
从这里我开始明白何为接纳。
-接纳-
开始筹备这一个展览的时候,刘威有着他的“计划”,构思了很多他认为非常出彩的“想法”,然后便开始兴奋地实施起来。他的骨子里面其实更加倾向于中国传统,再加上一直很少尝试宏大题材,所以他想要挑战一下。他选择以山水作为起点,希望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尝试这一题材。我记得当时刘威的工作室中摆着很多的画布,而他也是几张画同时进行。他的作画速度很快,常常在半天时间里画布就铺满了,并且颜色很好(我一直欣赏他的随笔,当他画画没有太多的顾虑时,往往能创作出让我会心一笑的作品,并且完成度很好。他的线条走得极好,下笔干脆决不犹豫,却又丰富多变而不失大气。可惜他不愿对外展示,对此我常常深感遗憾。)但是几周后,问题出现了,他所画的场景毕竟只是自己脑子所构思的,虽然参考了一些资料和图片,但依然缺少厚度和生动性。
我个人觉得,人的头脑并不是原创型的,人类所创作的东西,多半有着现实的依托。脱离了造物主的原作而想要自己描摹,往往会显得单薄。刘威认识到这一点后,决定出门走走,他选择了江南,平时不热衷于旅游的他外出了一个星期,去感受真实。回到工作室后,他整理了一下思路,开始了新的尝试。那一段时间,他的脑子里常常冒出许多的想法,也常常为这些想法感到雀跃。但是我却暗暗为他担忧,在我看来,这些想法虽然被形容的很好,但是却让我有一种“不像刘威”的感觉,也就是说,他的想法与他的自己是脱节的。我没有去泼他的冷水,只是觉得问题并没有过去,我只是静静等待。
我并没有等太长的时间。很快刘威就再次觉得,他所画的并没有他想象中的生命力。虽然都是些很漂亮的场景,可是里面少了些什么。少了什么呢?他自己也不知道。于是他想再出门一次。这一次,他选择了黄山。
大学时代刘威曾到过黄山,旧地重游让他非常开心。景色的壮丽与秀美自不必说,但是刘威发现,吸引自己的并不是远山,而是路边的奇形怪状的石头,以及上面覆盖着的青苔,雨水侵蚀过的一些痕迹。在我看来,这是刘威特别与众不同的地方。游黄山的人,大都会被远处的峰峦所吸引,因为从摄影照片上看黄山就像是巧夺天工的盆景,非常的秀丽,可等真正在山中,却又发现它是如此巍然,不容人怠慢。而刘威注意的却是微观的东西,山中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让他看了又看,拍出的照片,不说明,可能没有人会注意到是黄山。
在这个过程中,刘威似乎抓住了一些东西。回去之后,他画了一个男孩穿行在松林中。完成这张画后,他笑着说,我本来想要画山,可是却发现结果是在山中行走。
整个过程让我感觉这是一个接纳的故事。有时候,人常常想要去抓住别人的闪光之处,去羡慕别人所拥有的,去摹仿,去学习,却很少想过那些东西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刘威被那些宏大的场景所迷惑,便想拿过来为己所用,可那些并不是自己。违背自己的本来面目,就像是要我的乖乖鸭学习狗把戏,乃是痛苦不堪的,即使真的做到了也是极不自然的。当他把目光从别处收回,回到自己里面,他才知道,啊,原来我是这样的。他接纳了自己,他的作品才有了自己的味道。
-理解-
我以前觉得理解是第一位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渐渐明白,接纳是在理解之前的。或者说,当接纳了,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在准备画展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刘威的挣扎,因为他要接纳的,是他自己。在经历了许多的挫折与失败后,他终于看见,他所盼望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是有差异的。为此,他有过不甘心,有过试着改变,有过品尝失败,最后,他淡然接受,并且觉得,这样的自己也很好啊。因着这样的接纳,他明白有些事情是强求不来的。想法固然是很重要,但是艺术并不是只要想到了就万事大吉了。成功的艺术品,必须要艺术家把他脑子里的想法转换成实际,这是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想象总是美好的,但是实践出来却像是熬炼金子那样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若是不了解自己的能力,气质,特点,便会难产,出来的作品又或者发育不良。
我总觉得,好的作品也颇有点生长出来的味道。作者若是不了解自己,做出来的作品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如同养花,了解了它的喜好特点,才能使它开出惊艳的花朵。若是违背它的成长规律,想让它健康就很难了。刘威看到了自己擅长的,也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于是接下来的画就不再是生搬硬套了,而像是从心里流淌出来一般。虽然其间也有一些磨炼,但那不过是成长所必需的。
这一次游黄山时,刘威并没有去到最高的莲花峰。大学的时候他登上过一次,其险其峻让他印象非常深刻。而这次,他不想再尝试,觉得有些事情好像是更加年少轻狂时才会做的。他终于发现,自己并不在“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里。他曾以为想要表达的是大山大水,但是重游黄山的经历让他明白,那并不是他真实想要的,他真正的兴趣是归回平淡。毕竟他是一个细腻的人,更喜欢细细地欣赏品味身边的事物。想通了这点之后,他画了很多平平常常的东西,只是经过了他的手,这些东西也都沾染上了刘威的气质。那些细小的笔触,却并不细碎,乍一看很轻松,认真的欣赏起来就会发现每一处都是仔细推敲过的,这种矛盾的气质带点神经质,但控制的相当好,似乎刚刚踩在临界点上,让人略有些紧张而不失从容。我个人觉得这是他非常有意思的一点,虽然他偶尔会因此钻一下牛角尖。
刘威说现在的他比以前更加理解自己了,也比以前更加明白了往前的方向。虽然经历了被山水所迷惑,但终于明白,其实并不一定是大的场面才会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类似于传统的日常花鸟,也同样是非常具有感染力。当他能够坦然面对自己时,他才把握住了自己的气质,开始创作自己的微观世界。一盆花、一篮菌菇、一只猫、一只鸭子这些都是些很日常的东西,没有什么“高言大志”,但是因为完全出于自己内心,所以同样有着生命的气息和力度,同时也透露着些许刘威式的幽默。虽然不是山水,却同样也能感受到山水般的磅礴大气,那些失败的经历并没有白费,它们成了他气质中的一部分,使他成长。
-可能-
人生来就是带着能量的,只是这种能量要么被用来使自己成长,要么被用来同自己消磨。当被接纳,被理解,不再和自己较劲之后,人是会成长的。我不会觉得现在的刘威已经完美了,或是成了一颗无可挑剔的果子,他很清醒自己还有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可是,我发现他已不再把精力浪费在和自己纠结上了,他明白了作品有着属于自己的生长方式。这一次,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