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日记
李鑫宇作品
2013.11.16 - 12.10

□ 随意

初见李鑫宇的作品是在黑桥的一个群展上,展览是艺术家自发组织的,没有什么统一主题,没有前言,没有展签。在大厅的一角我看到了一匹马和三只青铜小猫,虽然那时候没有一点艺术家的信息,但是直觉上认为这些一定是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巧合的是,看完展览之后去拜访朋友,他也赞赏地谈起了这几件雕塑,于是带我去拜访这位艺术家——李鑫宇。当天除了这个群展有一个消灭了好几只烤全羊的狂欢晚宴,还有一个舞会。我们先是去了晚宴,那里除了残羹冷炙和一地酒瓶,还有一群男孩子仍然在倚着摩托车喝酒;又去了舞会,霓虹闪烁,潮人聚集,气氛热烈;再去了一个乐队的工作室碰碰运气,据说年轻艺术家们常去那儿,我们看见了很高端很酷的一屋子设备和更酷的男孩们,可是李鑫宇也不在这儿,他不在这些热闹的地方。
   真正见到李鑫宇是在他的工作室,这个穿T恤衫、戴棒球帽的男孩子毕业不到两年,看起来还像个学生,但是已经攒了一屋子二十多件完成的作品。当与他谈起对这些作品将来的展览有什么想法这样的话题,他表现得羞涩又随和,对许多问题的的回答都是“随意”,  这种简单、淡然的态度倒是跟他的作品给人的印象很一致。
   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经常能发现一些紧张关系,比如艺术家与社会的紧张关系,艺术家与自身的紧张关系以及艺术家与母语的紧张关系。其中的“母语”除了包括中国人使用了几千年的汉字、汉语以及以汉字、汉语为媒介传承下来得文化和习俗,也包括了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的语言,还有消费主义泛滥的时代里各种夸张和做作的语言。相比成熟的艺术家,通常在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中这些紧张关系表现得更为明显。然而,在李鑫宇的作品中却很难发现任何紧张和对抗。
   李鑫宇的雕塑作品以动物为主,其中一半是他的猫和狗,一半是他从童年就喜欢的大型动物。这些作品并没有刻意追求当代性,因此避免了沾染各种形式主义的顽疾,看起来就像是艺术家对这些观察对象的直接感受的自然流淌,充满发现生活的快乐和品味生活的悠游。
   李鑫宇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有一点儿古典的。选择青铜化学着色这种媒介,既是受了他的老师——雕塑家王伟的影响,也是他探索不同材料之后的决定。他曾经做过木雕和大理石,甚至用化纤等材料给他的猫做过一个仿真的头像,栩栩如生,使他对自己手上功夫的更加自信。但是几年学习和创作实践让他逐渐清楚了自己的追求,最终做出现在的选择。
   “当我刚进到第一工作室,老师就一直要求我们做“瘦”。以前的我不是很理解,到后来才明白做“瘦”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瘦”那么简单。其中含有做雕塑时要看大,看完整的形,做雕塑的芯儿。”正是因为对这种创作理念的理解,他的作品着重强调雕塑本身的建筑感以及对完整性的把握,使作品在视觉上更饱满、结实、有张力。而青铜的质朴感和力量感,以及化学着色得到的自然过渡的层次感和效果的持久性,正是实践这种理念的好方式。尽管因为工艺本身的特点,作品的制作过程总是充满波折,李鑫宇还是乐此不疲。
   李鑫宇的创作完全是出于个人兴趣,他认为作品的核心价值的在于艺术家的气质和感受,没有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感受就不会好的作品,如果作品没有亲和力,连自己都打动不了、说服不了,就更加无法打动观赏者。虽然在如今这个资讯发达时代,艺术家坐在工作室里就可以看到国际艺术界的最新消息,他却一直对外面的风云兴趣不大,因为“一味地咀嚼他人已有的思路并改头换面所导致的结果是自我创作意识的模糊甚至是丧失”。而兴趣体现的是个人的色彩,与人的成长和经历有关,是相对诚实的。
   李鑫宇的成长和经历是比较简单顺遂的,来自简单的三口之家,父母都有不错的公职,也不给他什么压力。他从小喜欢画画,大一点就上了一所艺术高中,高考时一次就顺利地考入了中央美院。在毕业前夕,他的“长颈鹿系列”很幸运地卖出了几件,于是他用这笔钱在黑桥租下了现在的工作室,不假思索地成为了自由艺术家。
   虽然成为了职业艺术家,出售作品的收入是唯一的生活来源,李鑫宇却并没有把自己的“饭碗”看得很紧。有一次有位外国藏家想给自己已经死去的爱犬做个雕塑,拿着照片找到了李鑫宇,热爱动物的艺术家当然不会拒绝,不但很认真地做了,让狗主人深感欣慰,而且价格也不高,没怎么赚钱。我刚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惊讶不已,但是后来跟他越来越熟悉,知道这就是他的性格。
   更让我惊讶的是,在这次与画廊签约之前,在央美生活了五年之久,又在黑桥两年,李鑫宇竟然只来过十五分钟车程之外的798艺术区一次,而且那次还是为了给别人送一件东西。谈及对798的印象,他说“我看见了很多人,我很少看见那么多人”,让人不禁莞尔。如果不是因为他性格中有这样一面,现在也许不会有这么多作品,或者作品不会这么自然和干净。
   虽然他对待工作如此勤奋和专注,每天7点准时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直到晚上累了才休息,平时除了跟黑桥的艺术家朋友们打打球,几乎没别的活动,但是他对艺术圈的潮起潮落却不太感冒,对各种形式的能“露脸”的活动并不积极。在如今年轻艺术家纷纷急切地追求成功的大环境下,他这种不求闻达的态度倒是很特别的。尤其是考虑到艺术家生活条件是比较艰苦的,连李鑫宇自己都说,他的家人不太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吃苦受罪”,他却不仅安于平淡,还雕塑出一只又一只干干净净的动物,在我看来,这个人是向内的,他往内心走,对外面的事情往往“随意”了。
                                                                             杨哲
                                                                     二零一三年九月
分享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