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拼图
新绘画的新面孔(玉兰堂·北京)
2023.12.30 - 2024.02.20

□ 让自己诚实

石磊

记得小时候喜欢看报纸,那个时候住在外婆家,外公在铁路段工作,经常会带一打一打的报纸回家。我就会以飞快的速度看完很厚的一打报纸,之所以“飞快”,是因为我从不看文字的,专挑图片和漫画来看。那些报纸大抵是《人民日报》之类,图片和漫画并不多,大都是与政治和道德相关的新闻摄影或讽刺漫画,那时我竟看得津津有味……。学生时代的我也不喜欢读文字。上小学的时候,记得是在五年级,语文老师为每篇课文布置预习作业,要求是:把课堂上要讲的课文阅读三遍,让家长监督之后签字“已读三遍”。这个听上去似乎不难的作业,对于我而言简直就是苦役。一篇课文还没读几行,就开始一个字一个字的蹦,吃力极了,完全顾不上课文的意思,就这样,直到上了大学,也终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后来,在2006年本科毕业前的一次师生聚餐上(其实是类似散伙饭的性质)餐会进行到大半,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喝的有点醉意了,管勇老师走到我身旁,说了一番话,我至今不能忘怀:“你是我最好的学生,你小子给我多读书!……”我知道这话里有鼓励有训诫,我当时的状态虽微醉,却有着莫明的清醒。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不断地给自己制定宏大的阅读计划,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半途而废,直到今天……

文章到这里可以顺理成章地写下去:说从管勇老师那里我明白作为一个艺术家要多读书多思考,使自己的艺术在思维的层面高度自觉,说自己在近期的创作实践中也做了一定程度的思维拓展……

然而,以上这些文字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写,却同样真实:我天生对图像,绘画,至少是视觉形态的东西敏感,对文字却总是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一篇文字如果不是特别地吸引我,我一般都不会去看。于是后来我选择了绘画作为自己的专业,直到今天成了一个职业画家。而就绘画本身而言,对一个画家的要求首先是你要非常敏感,要有高超的技艺,之后有能力将你体验到的东西,用视觉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能做到心和手的高度一致,这便是好的画家,至于强大的思想力或许不是一个好画家的标准配置。记得有一次请韦嘉老师看画,他也曾建议我“你的画情绪挺重的,这很好,我觉得你可以更自我一些,而且要更自信一些。”……这鼓励了一种向内寻求的价值,似乎更为贴近灵魂,我也非常的受用……

其实这篇个展文字我很想概括一下这一年多来自己的状态和心境以及整体的创作思路,可是写了很多,又划掉很多,却总是写不对,写不好,比如前面说到的两种情况分别对应着两种创作论的核心方法。而我的人和我的作品似乎兼有这两种方法所对应的气质和可能性,于是文字总是很难准确地描述我所真正经历的。就算我把范围规定在绘画本身,也有些千头万绪的感觉:要决绝地走向观念,让自己的绘画成为传播思想的媒介?决绝地走向内心,让自己的绘画成为日记,不断地向过往告别?抑或在绘画本体语言上挖掘一个角落,进行纯粹的视觉语言探索?……种种这些观念及其所对应的价值观在思维上与其说是彼此冲突,不如说是我在学习它们的同时,都本能地保持着一种警惕和质疑,因为我深知每一条成功的道路都是不可复制的。要建立自己独一无二且机能强大的创作论系统,就必须自己去思考和体会,于是思维层面,我有时真的说不清自己要什么,却往往能说清楚自己不要什么或不想怎样……,这或许是好的状态吧,因为,真正强大的王国大都不会急于划定自己的疆域……

曾有位哲人说过大意是这样的话:你想了什么那并不是你自己,你做了什么那才是真正的你。我想,作艺术尤其如此的。作品永远不会骗人。在思维层面我尽管有些许的混沌,可是画确是要从草图开始,之后上布,按部就班地调一笔颜料,往画布上画一下,实实在在地去工作的,在这种时候,所有想法上的纠结都烟消云散,自己被浸泡在一种绘画状态里,经历乐趣与苦趣,妙不可言……

于是,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十几幅画就这样摆在眼前了……

在写这篇文字的此刻,距我满三十岁还有十几天的时间。所谓“三十而立”我的理解是,人到了三十岁。要确立一种生活价值,就绘画本身而言,我可能会不断地调整自己,不敢说已经确立了什么,而对生活而言,我愿意以绘画艺术作为我生活的核心价值,一路走下去,这是我可以确定的。

自我确认也好,现实塑造也罢,如果说诚实是艺术家最后的底线,那么,我想在思考这些问题和写下这些文字的同时,我尽力做到了让自己诚实……

是为此次个展的自述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