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莫斯科中转降落在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机场。天空的云很多,偶尔能从缝隙中窥见清澈的淡蓝色的天空。阿姆斯特丹比想象中的要冷一些,因为它会经常刮风而且空气的湿度比较大。开车来到住地。住地是一座公寓楼,里面设施很齐全,还有电饭煲可以煮饭,据说是前几次驻留艺术家留下的。窗外基本都是连三层的独栋房子,造型各不相同有些很是别致。
接下来几天我们逛了阿姆斯特丹的国立博物馆和现代艺术博物馆还有梵高博物馆。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是一座非常有名且漂亮的古建筑,里面的藏品也很丰富。伦勃朗的《夜巡》和其他几幅代表作还有维米尔的几幅重要作品,可以说都是这里的镇馆之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见到了一个展厅里面全是微缩的家居景观。我记得还是小学的时候看中央电视台每天下午的纪录片就有介绍荷兰和比利时的微缩景观。当时电视里放着欢快节奏的古典音乐,屏幕上闪动着各种模型的片段,至今记忆犹新。
阿姆斯特丹的现代艺术博物馆里几乎覆盖了现代到当代的大部分重要艺术家。这也让我感叹欧洲的博物馆收藏体系的完善与艺术教育的领先。我甚至在博物馆中见到盲人跟着导盲犬进入展厅来体验。讲解员会给盲人发一本带有盲文的艺术作品的介绍,他边讲解盲人们就在本子上相应区域触摸,而导盲犬就趴在主人身边随时待命。艺术博物馆和建筑彰显了这座城市的文化。
阿姆有一座海事博物馆,这是我特别喜欢的地方。博物馆里有大量的帆船模型,从公元几世纪到今天。每一个船模都做得很有时代特点,而且异常精致,几乎就是真实船只的缩小版。我怕水但又特别喜欢船,从小学起就买各种军舰的杂志并且自己设计制作了几十艘纸船模。博物馆靠近海港的一边有一艘几世纪前的木质帆船展览并且游客可以登上船参观。踏上船的时候甚至都有一种加勒比海盗的感觉。船可以说是荷兰的传统和建国的基础。以前的尼德兰甚至被称作“海上的马车夫”。
阿姆的红灯区可以说是最有活力和气氛的地方。红灯区的那几条街区白天充斥着各种大麻的味道,晚上则变成了各种粉红色的橱窗。橱窗里的职业工作者是五颜六色,花样齐全,白人,黑人已经见怪不怪甚至还有变性人。性博物馆更是大胆的把古今中外各种文化下的小说和真实人物都调侃和戏弄了一遍。它表达的方式直接暴露而且不由分说。红灯区的周边和运河两岸遍布销售大麻烟的咖啡馆和各种大麻制品的纪念品店。无论白天黑夜这里总是弥漫着或弱或强的大麻烟味儿。红灯区和大麻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暧昧与肆意。
荷兰的轨道交通很特殊,经常需要刷好几次卡。有两三次我们都刷错了卡,多花了二十多欧的车费。可能是因为荷兰是个自行车王国,阿姆的地铁上都有自行车停靠位,总是能见到几个推着自行车上地铁和城铁的人。同时公共交通上也会有轮椅的固定位置。他们的狗也可以领上车。有几次看到有主人带狗上车,主人坐在座位上,狗狗趴在身旁一声不响的背着耳朵。我喜欢这种和谐的场景,人和动物和睦相处温馨惬意。在阿姆人们上下车都彬彬有礼安安静静,各色人种都互不干扰互相之间的眼神也很和善。这里的每个设施都充分考虑到了残疾人的方便程度,无论是火车站,地铁还是各个博物馆公共设施。人性化可以说在阿姆斯特丹是一个很重要的公共准则。
阿姆斯特丹是一个让人不得不爱的城市,所以我愿意昵称它为“阿姆”。在这里几乎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落脚点。
巴黎“热”
如果说阿姆斯特丹是不得不爱的城市,那么巴黎就是爱得无法自拔的城市。巴黎是“热”的,这种“热”充斥在各个角落。商业街上川流的行人,拥挤的地铁,人满为患的各个博物馆,教堂中的游客和信徒,甚至连游行都是热闹非凡。
我们到巴黎那天正好赶上周末的黄背心游行。以往只在网上和新闻中能见到的游行场面终于现场见证了一回。烧警车,搭路障,催泪弹等等一样都不少。后来看当地的新闻才知道甚至有人爬上了凯旋门涂鸦。不过这些游行的人对游客却是相当友好的。我们路过一个烧圣诞树的地方去看时有巴黎当地人拍我的肩膀叫我们一起去看。地铁站和景点边封路的警察也在微笑着向我们打招呼。当天晚上香榭丽舍,卢浮宫这些标志性地点附近的地铁全都停止运营并且封站。我们拖着行李箱穿过商业街,走过卢浮宫后地铁还是都封站状态。当我们沿着塞纳河继续找地铁站的时候对面过来一个一看就是本地人的小个子巴黎女性。她走过来后主动和我们打招呼并且很歉意的说她作为巴黎人因为游行的发生给我们造成了困扰和不便,她向我们道歉且希望我们接下来在巴黎能有愉快的旅程。这个行为让我们颇感意外,可能在国内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从这一点上我感觉法国人还是很爱他们的国家的,巴黎人可能则更爱巴黎,所以他们才会用自己的行动提出对政府政策的意见和对其他国家来的人那么友好和热情。
蒙马特高地是一个印象派的圣地。我们沿着小路走上蒙马特的至高点圣心教堂。这里是游客的聚集地又是巴黎的最高点,俯瞰下去巴黎城区尽收眼底。巴黎是个低矮的城市,仅有几个标志性的建筑耸立其中。我们会隐约感受到印象派们曾经流连在蒙马特的山顶,常常光顾红磨坊的灯红酒绿。虽然蒙马特也有些历史了但在我看来它仍然是那么的年轻。它有世界各国情侣表达爱意的“爱之墙”。它有美丽神秘的爬满藤蔓的房子。它有干干净净庄严又不失美丽的水塔和随意任性五彩斑斓的涂鸦。年轻人在这可以找到美妙的爱情和尽情的放纵。
蒙马特的最高点留给了圣心大教堂。它是一座通体白皙迷人的建筑。我们排队进入教堂后有一种莫名的神圣感。我不是一个信仰者但我也无法拿出手机来拍照这些神圣的感觉。里面收藏着一些画家绘制的圣像画,它们无一不体现着画家虔诚的信仰和心中的追求。
巴黎是迷人的城市。它不仅有令人流连的卢浮宫,奥赛博物馆,蓬皮杜,橘园美术馆等等世间最为美妙的场所。它还有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建筑和处处充满韵律感的街道。在这诞生着那么多的文学和艺术巨擘。热情的巴黎人也持续在为这座城市增加温度。这所有的一切都让我不得不深陷于这座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热浪和魅力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就像是一杯咖啡浓郁芬芳越品越有滋味。巴黎就像是一瓶烈酒让人欲罢不能沉浸其中。
偶遇布鲁塞尔的蓝精灵
布鲁塞尔广场令人印象深刻。四周全都是欧洲的古建筑不仅优美而且威严。当天晚上我们正好赶上广场灯光秀。他们的灯光秀和我们故宫的差别还是挺大的。我们故宫的灯光秀有一种迪厅的闪烁感,而布鲁塞尔广场的灯光秀,是在讲述一个故事的过程中像变换彩虹一样,在建筑的墙体上配合呼吸来换装。虽然听不懂语言也不知道讲的是什么故事,但这种美却是没有语言障碍的。
我们赶在闭馆之前去了趟漫画博物馆。多少有点失望的是我没有看到埃尔热画丁丁的原画。但是却知道了原来蓝精灵也是诞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布鲁塞尔短暂的停留给我带来了一种意犹未尽的神秘和浅尝即止的美。
杜塞尔多夫的蛛网,夜市和肘子
杜塞尔多夫的K21美术馆的顶层有托马斯·萨拉切诺的空中蜘蛛网。我们上去走了一圈。说句实话的确是胆战心惊。在上面仅仅只向下看了一眼就再也不敢向下看了。透过钢丝网格能从楼顶看到五楼下的最底层,有一种悬在空中的感觉。我怕再看都没办法走完全程了。可能恐高是人类的本能吧。看了一眼下面之后我只能故作镇定的缓慢躺在钢丝蛛网上假装轻松。缓过两分钟后待心里平静了,我才敢再站起来扶着侧壁的钢丝继续走。走到比较陡峭的地方只敢爬着过去。就这样我的手还是被钢丝刮了一个口子。终于走完了才敢回头想想这段路程,虽然惊险但足够刺激。相比起国内的某些互动装置或许真应该学习一下这件作品带给人全身心的参与度和刺激感。在这件作品带给我的惊悚之余我看完了整个美术馆的作品。相比较而言其他作品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或许是文化的差异,也可能是其他作品的互动性相对差一些。
看过太多展览之后发现相对于枯燥的展览似乎当地特色的酸菜肘子更和我的胃口。肘子的确是又肥嫩又可口,唯一出人意料的是量太大了,都有点东北菜的感觉了。我们都没有吃完,只好带回去放冰箱里了。
杜塞的圣诞集市真是琳琅满目。趁着夜色人头攒动,以至后来下起了小雨仍然无法熄灭人们的热情。有种感觉,圣诞集市就像是国内的庙会,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和奇奇怪怪的吃食。我买了些关于圣诞节和圣经故事的小纪念品,也算是带走了当地的“土特产”了。最后我才发现其实生活对于我们才是最真实的,艺术只是脱胎于真诚的生活而已。
无论去哪一座城市都一定要去那里的美术馆和博物馆。这些美术馆既要去古代的也要看现当代的。美术馆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品味,从馆藏中能窥见一个国家和城市的兴衰历史。古典的艺术呈现着那里的底蕴,现当代的艺术则代表着如今的活力。我们以了解艺术的名义去逛这些城市,实则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世界。
董鹤
阿姆深秋